保胆和切胆之争,由来已久,一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那么,究竟如何来看待这一问题呢?谈论或评判任何一件事,首先要设定一个能为大家认可的标准,或者在当时为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
那我们根据这四点要求,来分析切胆和保胆的前世今生:
切胆逻辑产生的历史根源要追溯到前Langenbuch时代。由于诊断技术的落后,胆囊结石只有到了引起并发症的时候才能被发现,而且往往是致命的,死亡率非常高。没有高效的抗菌药物,也没有处理继发性内环境紊乱的技术和条件,切除病变的胆囊显然是唯一可能有效挽救病人生命的手段。
德国的langenbuch医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明了在外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胆囊切除术。尽管在当时的条件下死亡仍时有发生,但与以往的坐以待毙相比,显然是巨大的进步,后来由于整体医学的不断进步,这一手术也不断完善,效果也不断提高,自然而然的成了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此时的治疗胆囊结石的逻辑很简单:因为胆囊产生了结石,结石反过来破坏胆囊并危及生命,切除是唯一选择。
△中国胆道外科之父生黄志强院士
发表在《中华外科杂志》的学术论文
后来,随着科技进步,新的诊疗手段,特别是B型超声仪器的出现,使得医生在病人出现胆囊结石临床症状之时或之前就能查出结石。这种检测方法因具有准确、快速、无损伤、操作简单和多次重复等优点,为胆囊结石病流行病学及自然演变过程的分析提供的可能。
长达15年的随访结果发现,胆囊结石病人中,只有20%发生症状,80%可以终身无症状。因此有人提出了无症状结石不需要治疗的观点,并为极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是,对于有症状结石,因为没有行之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仍然主张胆囊切除。
此时的逻辑是:切除胆囊不仅仅是因为胆囊内有结石,而是因为胆囊是产生结石的“土壤”。这就是著名的“温床学说”。
我们来理一下思路,切胆逻辑成立的前提:
(1)胆囊可有可无或短期存在没有价值;
(2)胆囊非切不可;
(3)切除胆囊是绝对安全的;
(4)胆囊结石取出后必然复发。
首先,胆囊与生俱来,受之于父母,必有其用。这不仅仅是直觉和信念,胆囊功能的多样性已为医学科学所证实。
其次,保胆手术,特别是张宝善教授等发明得新式保胆,具有手术安全、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和复发率低等优点,而且还事实证明了胆囊结石复发与旧式保胆取石不彻底有关。
图片来源:自己拍的
最后,人类已经显示了认识与防止胆囊结石形成的无限潜能。有关结石再生,随访时间与结果相差悬殊,这与病人选择、适应症把握、治疗方法以及手术后处理等因素有关。
张圣道教授指出:“即使保胆术后再生率高达50%,那么仍有一半的胆囊保留下来也是有意义的。”因此,保胆取石治疗不仅在临床实践中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也是今后胆石病防止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四川结石病医院肝外科手术团队已将术后结石再生率降到了2%左右,更好地维护患者的健康。
参照本文开篇所列的胆结石治疗理想标准,保胆取石基本满足条件。腹腔镜技术在胆囊切除的应用,属微创无疑,但是从人体结构与生理完整性以及患者的心理综合考虑,相对于保胆治疗而言,仍不是真正的微创。
保胆取石才是真微创,它不仅具备微创手术的所有优点,与胆囊切除本质的区别在于保留了胆囊的功能,实现了治疗疾病的同时保持了机体结构与功能的完整。
胆囊结石成因及自然演变史告诉我们,结石的形成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连续的阶段: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技术出现之前,开刀手术毕竟对人体的损伤较大,今人望而生畏,故大多主张出现症状才处理,结果病人大多在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或并发症才入院接受手术,加上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中老年病人身上,手术风险自然大大增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
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时代的到来后,自然缓解了人们对与胆囊切除的恐惧心理,使得越来越多的病人在症状不重的情况下接受胆囊切除。
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策略是微创保胆取石。胆囊结石的症状和并发症都是结石引起的,只要消灭结石,就能达到目的,无需连胆囊一起切除。而且在无症状期的胆囊功能比较好,保留价值大,手术难度低,病人的年龄相对较轻,手术的安全性也大。
因此,对于胆囊结石,我们主张:一旦发现,尽早处理;方法是:保留胆囊,取出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