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体检时意外发现胆结石,由于没有明显症状,常常选择 暂时不管。但事实上,此时若符合保胆条件并及时干预,能最大程度保留胆囊的生理作用,能带来多方面的健康收益。
今天,中国医师协会内镜保胆培训基地主任、四川结石病医院肝胆外科何明刚主任,来为大家详细介绍:
早期发现的胆结石,尚未反复刺激胆囊黏膜引发慢性炎症,胆囊的收缩、储存胆汁等功能基本处于正常状态。
此时进行治疗,能最大程度保留胆囊辅助脂肪消化、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等核心生理功能,从根源上减少可能出现的腹胀、腹泻、对油腻食物不耐受等消化问题,让身体的消化节奏始终保持稳定。
对于符合保胆条件的胆结石,早期干预可优先选择保胆取石术,在取出结石的同时完整保留胆囊。
若拖延不治,结石会持续摩擦胆囊壁,反复诱发炎症,逐渐导致胆囊壁增厚、纤维化,最终丧失功能。到那时,即便想保胆也为时已晚,只能接受胆囊切除手术,永久失去这个重要的消化器官。
体检发现的胆结石,往往处于疾病早期,胆囊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水肿,手术视野清晰,操作难度低。
这种情况下,手术创伤更小,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也显著降低。患者住院时间短,能快速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
早期治疗能从源头阻断胆结石的“恶化链条”:避免结石嵌顿胆囊管引发急性胆囊炎,防止结石掉入胆总管导致胆管梗阻、黄疸,减少诱发急性胰腺炎的风险。更重要的是,长期拖延会使结石反复刺激胆囊黏膜,增加胆囊癌、胆管癌的发病概率。
及时干预不仅能显著降低这些重症并发症的发生率,还能避免病情进展后产生的高额治疗费用,从健康和经济层面实现双重止损。
体检发现胆结石后,切勿因无症状而忽视。积极治疗不仅能保护胆囊功能、提高保胆成功率,还能以更小的代价规避远期风险,最终获得更优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这既是对当下健康的负责,更是为长远健康打下坚实基础。